带着家乡人脱贫致富她用一张网“连起”三千名宝妈

  “熟练度上来了,一天能打包160多件,每天200多的收入,也不耽误照顾老人孩子。”3月7日,在临沂丰乐塑料制品有限公司,经理于学艳为新招募的居家就业岗的员工介绍道。

  今年47岁的于学艳是临沂市莒南县远近闻名的“网兜大王”,经营着国内最大的塑料、西瓜网袋生产加工公司,产品畅销日本韩国。

  从建档立卡户到农民企业家,从居无片瓦到建起现代化厂房带领村民脱贫致富,她用实际行动诠释着扶贫领域的“她力量”,成为了爱岗敬业模范、振兴乡村的排头兵。

  因为爱情,年轻时的于学艳选择放弃县城工作嫁到了农村。面对居无片瓦的困境,她第一次感受到贫穷。

  “房子是由木梁和塑料薄膜搭起来的窝棚,吃饭连盐都不舍得放。”于学艳说,她不怕贫穷,只是害怕被贫穷打败,她开始了与贫穷的十年搏击。

  “我刚开始养兔子,头两年收入不错,但第三年的一次兔瘟,导致兔子成片成片地死去,之前所有的收入也都打了水漂。”于学艳说,最困难的时候手里仅有10元钱,但越是困难,她越不肯“认命”。

  “说服家里人,我向厂家赊来了200只鹅苗,这是我当时所有的‘身家性命’。”于学艳说,再次创业的困境很多,没钱买饲料是她最难解决的事。

  “没饲料我就带着这群鹅漫山遍野的散养,脸晒得黢黑,头发也像一把枯草。在山上把鞋磨破了,没钱买就赤脚放了三个月的鹅。”说起那一段时间最深刻的记忆,她仍然坚定,“我要打败贫穷,总有一天我要一天换一双鞋!”

  8个月后,于学艳拿着卖鹅挣来的几千块钱,带着养鹅时那股“拼命三娘”的劲,来到临沂西郊服装批发商业市场,开始了服装批发生意。

  “我那天买了200双鞋,告诉自己愿望实现了,人可以战胜贫穷。”带着买来鞋子,于学艳从老家周边的各个集市赶集去卖。

  “那段时间每天起早贪黑,从来都不舍得休息,好在几年下来,家里的生活慢慢地好转,日子也有了奔头。”于学艳说。

  “大集里,很多农村妇女鞋坏了都不敢换,一双三四块钱的鞋转了好几个摊位都不舍得买。”于学艳说,“我也要让她们买得起鞋!”

  2003年的一次外出采购,于学艳发现了编制西瓜网袋商机,简单易操作每天都能编不少,一天下来就能挣几十多块钱。“我附近村子有大量闲置女性劳动力,心灵手巧是她们的优势,能把这一个项目带回老家,一定是实现脱贫的好方法。”

  万事开头难,于学艳将项目带回村里后,发现大家对新事物的接受很慢。“那个年代,我们过久了面朝黄土背朝天的生活,靠着在家编网兜就能赚这么多钱,很多人都不相信我。”

  不相信,她就开着农用拖拉机挨门挨户去介绍;有困难,她就免费送编制网袋原材料以工抵酬。慢慢地村民赚到钱了,一传十,十传百,邻近村民也纷纷上门自己去领取原料回家编制。

  2016年,邻村朱新花的丈夫意外去世,一个人生活的她除了种一亩薄地再无其它收入来源。得知情况后,于学艳主动将西瓜网袋原材料送到她家中,并教会了她编织技术。“当初靠这门手艺,我在家里每月能多挣七八百元,靠自己劳动致富,想想心里就高兴。”朱新花说。

  目前,于学艳的企业已辐射带动周边的贾家龙头、东川、邱官庄等11个村庄600余人,以及外乡镇团林镇、朱芦镇等和外省市江苏省、日照市等剩余劳力近3000余人参与西瓜网兜加工,多以农村女性群体为主,其中有1000多名建档立卡户。

  2009年8月31日,于学艳注册了临沂丰乐塑料制品有限公司,发展成一家集自主研发、生产、销售西瓜网袋、西瓜网兜于一体的企业。

  创业25年,于学艳历尽了人世间的苦辣酸甜,但用她的话说:“我凭着自己的努力,让更多农村女性同胞活出了自尊,也活出了人生价值。”

  为了帮助更多的农村妇女脱贫,企业成立后,于学艳找到了村委,提出了让更多女性劳动力到自己的加工厂劳动,一方面能够照顾家里,另一方面能增加收入。

  从村委那拿到名单后,于学艳开始挨家挨户的做动员。员工来厂里,培训一周就能上岗,还可以把活拿回家做。她设立的村级代理点,每个代理点都要优先安排妇女同胞、残疾群众上岗。

  2020年后,于学艳拓宽市场,建起了草莓大棚。她的种植基地同样遵循建厂的原则:第一先考虑聘用建档立卡户。

  厂里的工人慢慢的变多,大棚里的经济效益也慢慢变得好。每当有女工有买了新衣服、新家电的快递送到田间地头,于学艳总是掐着腰、挺直腰杆地笑着看过去。“能够先富带动后富,看着更多像我情况一样的妇女同胞脱贫,是我最幸福的时刻。”

  采访当天,于学艳还在自己的几亩地里收整作物。她说,土地是她最困难的时候给她饭吃的地方,不管生意做得多大,她都不会放弃土地。

  “经济慢慢的变好,趁着市场复苏的风,我还得带着更多农村女性同胞走上好日子,我还有的是劲!”说话间,于学艳并没有放慢手里的活儿。

相关文章 查看更多 >>
首页首页 产品中心产品中心 发送消息发送消息 一键拨打一键拨打